走向近代(现代)的历史意蕴,在于完成近代化(现代化)[1],这一过程自始便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交织在一起。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,儒学(包括儒家价值体系)曾一再受到传统批判者的抨击。“五四”时期,这种抨击甚至达到相当激烈的程度。然而,也正是在近代,出现了以维护儒家道统为己任的新儒家。这种近乎悖论的历史现象既表现了对儒学意义的不同理解,也蕴含着对近代化(现代化)道路的不同选择。
一 权威的失落:传统与近代化的紧张
中国的近代化,一开始便伴随着抗拒殖民化的过程。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化,最初并非出于中国人的自愿选择,它首先以强制的方式展开。以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经济、军事实力等为后盾,西方列强相继东侵,形成了鲸吞之势。这种进逼对中国的独立与生存提出了必须正视的挑战,并导致了空前的民族危机。面对如上背景,救亡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时代意识。从严复的救亡决论,到“五四”的反帝呐喊,救亡意识始终制约着近代的文化思潮和社会运动。